本课时重点
根据考试大纲,本课时主要涵盖以下内容:
- 网络基本概念:性能指标(如速率、带宽、吞吐量、时延)与非性能指标(如可靠性、可扩展性)。
- 通信技术:数据与信道、复用技术、多址技术、5G通信网络。
- 网络技术:局域网(LAN)、以太网、无线局域网(WLAN)、广域网(WAN)、城域网(MAN)、移动通信网。
- 组网技术:网络设备、OSI七层模型、TCP/IP协议族。
- 网络工程:网络建设、分层设计、冗余设计。
考试分值分布与权重
一、网络基本概念
1.1 性能指标
网络性能通过以下指标衡量:
- 速率:数字信道上数据传输速率,单位为b/s(比特每秒)。
- 带宽:网络通信信道数据传输能力,单位时间通过“最高数据率”。单位为b/s。
- 吞吐量: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的数据量。
- 时延:包括发送时延、传播时延、处理时延、排队时延。
- 往返时延(RTT):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,到发送方收到来自己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。
- 利用率:信道利用率指信道被利用的概率。
1.2 非性能指标
- 费用:建设与维护成本。
- 质量:传输可靠性与稳定性。
- 标准化:遵循国际标准(如IEEE、ISO)。
- 可靠性:故障容忍能力。
- 可扩展性/可升级性:支持网络扩展与技术升级。
- 易管理性/可维护性:便于监控与维护。
二、通信技术
2.1 数据与信道
- 数据:分为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,通过信道传输。
- 信道:
- 物理信道:实际传输介质(如光纤、电缆)。
- 逻辑信道:虚拟线路,可有连接(如TCP)或无连接(如UDP)。
- 变换过程:信源编码 → 信道编码 → 交织 → 脉冲成形 → 调制。
2.2 复用技术
在一信道上同时传输多路数据:
- 时分复用(TDM):按时间分片传输不同数据。
- 频分复用(FDM):按频率划分传输不同数据。
- 码分复用(CDM):用不同编码区分数据。
2.3 多址技术
在一条线路上同时传输多个用户数据:
- 时分多址(TDMA):按时间分配用户数据。
- 频分多址(FDMA):按频率分配用户数据。
- 码分多址(CDMA):用不同编码区分用户数据。
2.4 5G通信网络
- 基于OFDM优化的波形和多址接入
- 实现可扩展的OFDM间隔参数配置
- OFDM加窗提高多路传输效率
- 灵活框架设计
- 大规模MIMO
- 毫米波
- 频谱共享
- 先进的信道编码设计,如LDPC码和Polar码
三、网络技术
3.1 局域网(LAN)
- 定义:有限地理范围内通过传输介质互联的计算机网络。
- 拓扑结构:
- 总线型:所有设备共享一条总线。
- 星型:设备连接到中心交换机。
- 树型:分层结构,扩展性强。
- 环型:设备形成闭合环路。
- 网状:多点互联,可靠性高。
图示 - 局域网拓扑结构:
3.2 无线局域网(WLAN)
- 标准:IEEE 802.11(a/b/g/n/ac)。
- 传输速率:
- 802.11n:最高200Mbps。
- 802.11ac:最高1Gbps。
- 拓扑结构:
- 点对点型:网络互联或延长。
- Hub型:终端接入。
- 完全分布型:理论探讨,无实际应用。
3.3 以太网(Ethernet)
- 标准:IEEE 802.3。
- 帧长:
- 最小帧长:64字节(避免冲突)。
- 最大帧长:1518字节。
- 流量控制:半双工方式下,流量控制通过反压技术实现,全双工模式流量控制一般遵循IEEE 802.3标准。
3.4 城域网(MAN)
- 标准:IEEE 802.6。
- 分层:核心层、汇聚层、接入层。
3.5 广域网(WAN)
- 定义:连接广域范围内设备的网络,需路由器和网关。
- 组成:通信子网(传输数据)+ 资源子网(提供服务)。
- 类型:
- 公共传输网络
- 专用传输网络
- 无线传输网络
- 技术:SONET、SDH、DDN、帧中继(FR)、ATM。
3.6 移动通信网
- 发展历程:1G(模拟)→ 2G(数字)→ 3G(扩展频谱)→ 4G(快速发展)→ 5G(多业务融合)。
- 5G特点:
- 服务化架构(SBA)
- 网络切片
- 灵活以太网(FlexE)
四、组网技术
4.1 网络设备及工作层级
设备 | 工作层级 | 作用 |
集线器/中继器 | 物理层 | 信号发大或转发 |
网桥/交换机 | 数据链路层 | 数据转发隔离冲突域 |
防火墙 | 网络层/传输层/应用层 | 为网络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|
路由器 | 网络层 | 多网络交换和路由数据包 |
4.2 网络协议
层级 | 名称 | 主要功能 | 主要设备 | 主要协议 / 标准 |
7 | 应用层 | 为终端用户提供应用程序接口(API),实现具体应用功能(如文件传输、邮件、网页访问等) | 无 | HTTP、HTTPS、FTP、SMTP、POP3、Telnet、DNS、TFTP |
6 | 表示层 | 处理数据的 “格式转换与加密”,确保发送方数据能被接收方识别(如编码、压缩、加密解密) | 无(多集成于终端 / 服务器软件中) | JPEG、PNG、GIF(图像编码)、ASCII、Unicode(字符编码)、SSL、TLS(加密协议)、ZIP(压缩标准) |
5 | 会话层 | 建立、管理和终止 “端到端的会话连接”,控制会话时长、同步数据(如断点续传的会话维持) | 无(多集成于操作系统或应用层软件) | RPC(远程过程调用)、NetBIOS(网络基本输入输出系统)、PPTP(点对点隧道协议,辅助会话建立) |
4 | 传输层 | 提供 “端到端的可靠 / 不可靠数据传输”,控制数据分片、流量控制、差错重传(核心是 “端口寻址”) | 无(多集成于操作系统内核) | TCP(可靠传输,面向连接)、UDP(不可靠传输,无连接)、SPX(Novell 网的传输层协议) |
3 | 网络层 | 实现 “跨网络的路由选择与数据转发”,核心是 “IP 寻址”(确定数据从源网络到目标网络的路径) | 路由器(Router)、三层交换机 | IP(IPv4/IPv6,核心路由协议)、ICMP(网络控制报文协议,如 ping)、IGP(内部网关协议:RIP、OSPF)、BGP(外部网关协议) |
2 | 数据链路层 | 处理 “相邻设备间的帧传输”,负责物理地址(MAC 地址)寻址、帧同步、差错检测与纠正(如冲突处理) | 交换机(Switch)、网桥(Bridge)、网卡(NIC) | Ethernet(以太网协议,核心)、PPP(点对点协议)、HDLC(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)、ARP(地址解析协议,MAC 与 IP 映射) |
1 | 物理层 | 定义 “物理介质的电气 / 机械特性”,实现 “原始比特流的传输”(如电压、接口类型、线缆标准) | 集线器(Hub)、网线、光纤、网卡物理接口、中继器(Repeater) | RS-232(串口标准)、RJ-45(网线接口标准)、IEEE 802.3(以太网物理层标准)、V.35(广域网物理接口) |
OSI 七层模型常见协议及端口号补充
协议 | 端口号 | 端口类型 | 补充说明 |
HTTP(超文本传输协议) | 80 | TCP | 用于普通网页访问,明文传输,无加密 |
HTTPS(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) | 443 | TCP | HTTP 的加密版本(基于 SSL/TLS),用于安全网页(如支付、登录页面) |
FTP(文件传输协议 - 控制连接) | 21 | TCP | FTP 的 “控制连接” 端口,用于发送指令(如上传 / 下载命令),数据传输需额外端口(20 或随机端口) |
FTP(文件传输协议 - 数据连接) | 20 | TCP | FTP 的 “主动模式” 数据连接端口,被动模式下使用服务器随机分配的端口(通常 1024 以上) |
SMTP(简单邮件传输协议) | 25 | TCP | 用于发送邮件(从客户端到邮件服务器),现代邮件服务多改用 465 端口(SMTPs,加密传输) |
SMTPs(加密简单邮件传输协议) | 465 | TCP | SMTP 的 SSL 加密版本,主流邮件服务商(如 Gmail、腾讯企业邮)默认使用 |
POP3(邮局协议版本 3) | 110 | TCP | 用于从邮件服务器下载邮件到客户端,明文传输;加密版本使用 995 端口(POP3s) |
POP3s(加密邮局协议版本 3) | 995 | TCP | POP3 的 SSL 加密版本,保障邮件下载过程中的数据安全 |
Telnet(远程终端协议) | 23 | TCP | 用于远程登录设备(如路由器、服务器),明文传输,安全性低,现多被 SSH 替代 |
SSH(安全外壳协议) | 22 | TCP | 替代 Telnet 的加密远程登录协议,用于服务器管理、设备配置(如 Linux 服务器、网络设备) |
DNS(域名系统协议) | 53 | UDP/TCP | UDP 用于 “域名解析请求”(轻量、快速),TCP 用于 “域名区域传输”(数据量大、需可靠传输) |
TFTP(简单文件传输协议) | 69 | UDP | 轻量级文件传输协议,无身份验证,常用于网络设备固件升级(如路由器、交换机) |
TCP(传输控制协议) | 1-65535(动态分配 / 知名端口) | TCP | 无固定 “自身端口”,通过 “源端口 + 目的端口” 标识连接(如客户端随机用 1024 + 端口,连接服务器 80 端口) |
UDP(用户数据报协议) | 1-65535(动态分配 / 知名端口) | UDP | 同 TCP,无固定端口,通过端口号区分不同应用(如 DNS 用 53 端口、TFTP 用 69 端口均基于 UDP) |
IP、ICMP、ARP、Ethernet 等(底层协议) | 无 | - | 聚焦 “地址解析、帧传输、比特流传输”,不依赖 “端口号” 标识应用,故无默认端口概念 |
四层TCP/IP模型和ISO/OSI模型对比
4.2 交换技术
交换机功能:
1.集线功能。提供大量可供线缆连接的端口。
2.中继功能。转发帧时重新产生不失真电信号。
3.桥接功能。内置端口上使用相同的转发和过滤逻辑。
4.隔离冲突域功能。
路由协议:
1.内部网关协议。距离矢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。
2.外部网关协议。EGP(早期)-->BG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