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比赛的时候我一直把拳头攥得发白,最后那27分惨败就像一盆凉水兜头浇过来——本来以为真能在9月7号的阿拉木图拼下一记爆冷的,结果只能眼睁睁看着袋鼠们把第四座U16冠军杯又抱回澳洲。
我到底在想:我们到底差在哪儿了?
连人家那帮二队的小孩都能一路横推,到底怎么做到的?
整场其实前16分钟还挺梦幻。
张子一顶中锋,往里一坐,两个胳膊一伸,对面那俩小前锋直接像撞墙。
张懿赵杰快下意识贼快,反击咔咔上分,半场球还领先过一分钟。
更衣室出来以后突然断电,投篮噼里啪啦打铁,篮下卡位被人硬生抢板。
澳洲那帮小黑个也不讲理,三分线外一步就张手,投丢还能冲回来抢前场。
到第三节打完,我们连追分都忘了该怎么追了,最后一节大家眼睛里只剩茫然。
要说技术,其实大家传球路线看得挺清楚,空位也出来了,就是球扔出去以后哐当一声——手感全冻住了。
反观澳洲,每个回合五个人都在动,球一传到手连停顿都没有,像是自带导航。
身体更离谱,陈昱休想突底线,被人家一肘子顶出去两米远,裁判不响哨,小孩自己爬回来继续。
这差距压根儿不止投篮准不准的事,是你整个人被撞得节奏全乱。
我在场边听了个细节:人家训练营里有个小规矩,13岁以下每周必须踢一场澳式足球或者打橄榄球,先练冲撞、再谈投篮。
我们的小孩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就被拉出来一天投五百个定点,说是打基础,结果一上身体对抗就全散架。
澳洲的小后卫1米85敢冲进去跟2米10的大个抢板,我们1米9的锋线反而躲着走。
青训听起来高大上,说到底还是每天把小孩扔进哪种环境。
人家天天跟野兽互撕,我们天天跟空气练手型。
打完回酒店大堂,教练组脸都青了。
一个小助教偷偷跟我嘟囔:队里其实安排了录像分析课,结果球员看完都在那儿刷手机。
那边厢澳洲助教拎个音箱,直接把比赛画面投白墙上,喊全队站在走廊里复盘哪一步挡拆没挂住。
同样是学,一个心不在焉,一个当众打脸,能一样吗?
晚上刷微博,看见一条评论说:澳洲这批人是二队,真一队都在备战U17世青赛。
我看到这儿心脏又咯噔一下——也就是说今晚把我们按在地上摩擦的,还不是他们最好的那拨人。
我一下想起去年夏天U18打澳洲,也是被人家全场压着跑,一模一样。
我们总盼着忽然冒出个天才一剑封喉,人家却年年流水线上批量产出,差距越拖越大。
要说银牌值不值?
值,七年没看到决赛地板了。
可要是把这个名次当安慰,那就更危险了。
孩子现在16岁,再混两年就能看出来是真能打硬仗,还是只会在低对抗刷数据。
今晚输27分不可怕,可怕的是输完以后所有人点头说“已经不错了”。
最后一句话撂这儿:银牌可以短暂止痛,但真正的止痛药只能是每天把自己扔进更狠的训练场。
别再等下一次奇迹,自己得先长出能创造奇迹的骨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