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成笔记网

专注域名、站长SEO知识分享与实战技巧

《年轮》纠纷撕裂了谁的体面?


> 网红旺仔小乔一句“我认定的事不会改”,让KTV金曲沦为“法考真题”,十年合作伙伴在热搜上互相递交“出生证明”。

7月25日凌晨0点05分,汪苏泷工作室发布声明,宣布收回歌曲《年轮》所有商业演唱授权。15分钟后,张碧晨工作室针锋相对地回应,坚称张碧晨是 “无可争议的唯一原唱”。这场突如其来的割席大战,让无数听众错愕——曾经共同演绎这首经典歌曲的两位歌手,一夜之间成为版权战场上的对手。

一切的导火索,源自网红“旺仔小乔”在直播间的一句断言。7月22日,面对网友提醒标注原唱汪苏泷时,她斩钉截铁回应:“《年轮》原唱只有张碧晨,我认定的不会改!” 这句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言论,在社交媒体上迅速发酵。

随后,QQ音乐在7月23日移除了张碧晨版《年轮》的“原唱”标识,仅标注为“演唱者”,而汪苏泷版本仍保留“原唱”标签。这一操作瞬间点燃了舆论风暴。

割席:版权杀招与唯一原唱的碰撞

汪苏泷方的终极态度在7月25日凌晨到来——收回《年轮》所有商业演唱授权,同时确认另一首歌曲《梦幻诛仙》为双原唱模式。这一合法但凌厉的版权杀招,直接将张碧晨推入尴尬境地:她的录音版本仍可传播,但未来商演若唱《年轮》,将面临侵权风险。

张碧晨工作室则以国家级版权登记(MCSC/ISRC)和十年前的首发记录为凭,强调其“无可争议的唯一原唱”地位,并公布时间线证据:2015年6月15日张碧晨版上线,比汪苏泷的男声版(6月30日)早了15天。

十年合作伙伴,在版权战场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见了。

根源:双黄蛋策略与法律空白

《年轮》版权之争,深植于2015年《花千骨》OST发行时的“双黄蛋”策略:张碧晨女声版与汪苏泷男声版先后落地。这本是行业心照不宣的“并行宇宙”——如同《知否知否》的胡夏与郁可唯版本。

但音乐平台的混乱标注,成了“反向赛博功德”:网易云音乐勤恳标注“双原唱”,QQ音乐则像个善变的策展人,标签随心而动。此次更是上演了单方面“摘牌”的迷惑行为,尽管平台在数小时内恢复标识,但裂痕已然产生。

法律定义的空白则让争议陷入死局。《著作权法》未对“原唱”作出明确定义,音著协人士坦言:“若合同未明确约定,创作人与首唱者均可能被认定为原唱”。2015年那份尘封的合同细节,成了悬在空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
张碧晨方称签约时“未被告知其他艺人版本”,而汪苏泷方的大象音乐总经理李思睿则出示2015年项目邮件,证实剧方要求同步创作并演唱男女双版本。双方说法的矛盾,暴露了合作初期合约细节未充分同步的问题。

隐喻:产权证与租赁合同的战争

在规则模糊的荒原上,创作权与表演权这对本应共舞的伙伴,被迫上演了相互推高地的生死搏杀。

举个形象的例子:汪苏泷握着作品“不动产权证”,张碧晨只有二十年租赁合同,而网红们举着手机在楼盘前拼命搞探房直播,网易云坚持“双胞胎业主”认证,QQ音乐连夜铲除张女士门牌号,酷狗音乐干脆挂出“产权争议中”的免责声明。

汪苏泷昔日那句戏谑——“这首歌除了张碧晨,其他都是我的”,在今时今日看来,竟充满了“预见性”。

余波:人设崩塌与谐音梗回应

事件并未止步于版权之争。张碧晨工作室的强硬态度引发网友“考古”,其个人历史被逐一翻出:2021年“带球跑”事件、EXO私生饭历史、翻唱《恋爱告急》不标原唱鞠婧祎等争议。评论区被 “把内裤还给张艺兴,把孩子还给华晨宇,把《年轮》还给汪苏泷” 刷屏。

7月25日晚,汪苏泷“十万伏特2.0巡回演唱会”深圳站上,他以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语回应争议:“北京有烤鸭,兰州有牛肉面,那深圳有什么呢?我觉得深圳有影子,因为俗话说得好身正(深圳)不怕影子斜。” 随即,他演唱了处于风暴中心的《年轮》,引发全场沸腾。

而张碧晨方最终宣布“与《年轮》告别”,暗示不再参与这场争议。

反思:三输结局与行业痼疾

《年轮》困局背后,暴露了OST产业的权益割裂问题。2015年,张碧晨版《年轮》依托《花千骨》破圈,其传播逻辑本质是 “剧带歌”。音乐作为剧集附属品,在国内制作预算常常不足总投资的1%,词曲作者与演唱者也大多是收取一次性劳务费,鲜少参与后续分成。

一边是“创作与演唱权益割裂”的风险:汪苏泷作为词曲作者享有长期版税,而张碧晨虽以“剧用版”奠定大众认知(音乐平台1400万+的收藏量远超汪苏泷的近500万+),其表演者权(邻接权)却难以从后续流媒体播放、翻唱授权中分羹;

另一边是“双版本”的风险:OST为适配剧情常衍生多版本,但行业缺乏对“并行首发”权益的约定模板。

旺仔小乔除了混淆“原唱”与“版权”的基本概念,一面在直播间笃定地“指认”原唱,一面竟然还接受粉丝花抖币点唱《年轮》。版权方在流量变现的狂欢中,被遗忘在了角落。

目前来看,“年轮大战”的硝烟里,是 “三输”的局面——汪苏泷背负“断人财路”的指摘;张碧晨痛失以代表作进行商业演唱的自由;而那些曾在旋律中寄存青春记忆的听众,则被迫见证了喜欢的歌曲沦为规则漏洞与利益博弈的祭品。

当流量逻辑侵蚀专业共识,当创作初心让位于利益博弈,《年轮》的纷争或许只是音乐产业版权乱象的一个缩影。十年树木年轮静好,十年金曲却陷入“房产证加名”大战,最终只能以“回家”的方式谢幕。

回望汪苏泷与张碧晨曾在聚光灯下携手演绎《年轮》的画面,恍如隔世。在流量与创作的天平上,情感共鸣成了最脆弱的砝码。

发表评论:
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网站分类
最新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