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导火索:网红言论点燃十年争议
2025年7月,网红歌手“旺仔小乔”三年前直播片段突然翻红——她翻唱《年轮》时宣称“原唱只有张碧晨”,并强调“认定的事绝不改”,甚至拒绝标注汪苏泷的创作者身份。这番言论引发汪苏泷粉丝强烈不满,十年平静被骤然打破。
争议迅速升级。7月23日,网友发现QQ音乐平台悄然移除了张碧晨版的“原唱”标识,仅标注“演唱者”,而汪苏泷版本仍保留原唱标签。这一操作被解读为对张碧晨原唱身份的否定,#张碧晨年轮原唱被取消#话题阅读量瞬间突破3亿。
二、交锋:双原唱还是唯一原唱?
张碧晨方亮出“铁证”
7月25日凌晨,张碧晨工作室发布声明,以五类证据主张唯一原唱:
- 国家级版权登记(MCSC/ISRC编码)
- 首发时间线(2015年6月15日上线,早于汪苏泷版14天)
- 电视剧《花千骨》片尾字幕署名
- 合同约定“未被告知其他版本存在”
工作室最终宣布“与《年轮》告别”,字里行间仍坚持“十年代表作”的历史定位。
汪苏泷方反击:版权即主权
24小时内,大象音乐总经理李思睿出示关键证据——015年项目邮件,证明《年轮》立项即规划男女双版本,OST多版本原唱属行业常态(如《知否知否》双版本)。
作为词曲著作权人,汪苏泷方宣布收回所有演唱授权:“事已至此,《年轮》回家”。这一决定意味着张碧晨若公开演唱将构成侵权。
三、法律困局:模糊地带酿成双输结局
创作权与表演权的割裂
- 汪苏泷拥有完整著作权(2023年海蝶文化版权登记)
- 张碧晨主张的“原唱”实为《著作权法》中的“表演者权”,但法律从未明确定义“原唱”概念
- 行业惯例中,“原唱”通常指首次公开发行者,与版权归属并行不悖
合同漏洞放大分歧
《花千骨》制片方表示仅知晓张碧晨版本,而汪苏泷方坚持双版本为初始设计。这种矛盾暴露OST合同的粗放性——多数合同未明确“是否唯一演唱者”等关键条款,为争议埋下伏笔。
平台标注乱象
网易云坚持标注“双原唱”,QQ音乐在“唯一原唱”与“双原唱”间反复调整。平台标签标准不一,加剧了公众认知混乱。
四、破局之道:音乐产业的三重反思
法律层面亟需明确定义
- 建立《音乐作品演唱身份认定指南》,厘清“原唱”“首唱”等术语
- OST合同强制约定:是否独家演唱、其他版本知情权、宣传身份表述
平台应统一标注规则
网易云“双原唱+创作署名”模式获业内肯定。所有平台需标准化标注体系,避免标签操作引发误读。
探索情感与版权的平衡
借鉴国际经验:保留历史版本传播权,新增版本注明“创作者演唱版”,在版权分红中体现表演者贡献。毕竟《年轮》的真正价值,在于汪苏泷的旋律与张碧晨的嗓音共同编织的回忆,而非冰冷的标签定义。
法律划清了权利的边界,却量不尽一首歌在千万人心头生长的轨迹。#《年轮》纠纷撕裂了谁的体面#-DeepSeek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