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FID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,其主要利用射频信号实现对被识别物体的自动识别,是物联网数据采集的重要手段之一。其主要由电子标签、阅读器、平台系统组成,其中电子标签由内置天线模块、射频模块、控制模块与存储模块等构成;阅读器由天线模块、射频模块、读写模块、时钟和电源模块等构成;平台系统部分则包含中间件、应用软件及数据库等,负责数据的处理、数据传输和通信管理以及人机界面等。大家的印象是RFID的应用距离应该是很近的,例如身份证、食堂的一卡通、门禁等等,都需要很近的距离才能读写,实际上RFID的应用(读写)距离是分场景的,与其使用的频率、是否有源等有关,读写距离相差很大。其使用的频率分为低频(30–300kHz)、高频(3–30MHz)和微波(300MHz以上)。低频系统的传输距离一般在10厘米以内,高频系统读取距离大多在1米以内,微波系统的读取距离一般较远。当然,传输距离还与系统是否有源有关,有电源的系统读写距离一般要远的多,而无源的系统属于近距离(甚至可以说准接触式)的应用场景,系统供电方式分为有源、半有源、无源三种,当然,有源无源主要指电子标签侧,阅读器侧都是有源的。有源、无源好理解,就是有没有电源供电的,如何理解半有源呢?实际上这个系统是有电池供电的,但只对维持数据的电路及维持芯片工作电压的电路提供支持。大家可能还会问既然电子标签由天线、射频模块、控制单元、存储器等,没有电源,系统咋工作?实际上,电子标签工作所需的能量全部从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中获取的,这也是读取距离近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