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些年来,“延迟满足”概念被炒的火热。在一众知名人士的推崇之下,许多家长甚至简单粗暴地将“延迟满足”的能力与孩子的光明前途划等号。这其中不乏一些家长,仅从“延迟满足”四个字的字面意思,就开始似懂非懂地实践:
| 孩子在学校受了欺负,明明可以及时安慰,却非要把孩子晾在一边,先反省自己的错误;
| 明明答应了孩子期末测试拿A就买玩具,可孩子拿到A后家长却一拖再拖,到最后不了了之,还要怪孩子贪玩……
事实上,以上做法非但不能正向培养孩子的“延迟满足”能力,反而会成为孩子路上的绊脚石。
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正向反馈,孩子会觉得情感匮乏,总觉得是自己不够好,才被如此对待。极端的孩子甚至会对父母心存怨念,最终酿成大错。
“延迟满足”为何会风靡全球?父母又该怎样正确实践“延迟满足”教育法,从而提升孩子的自控力?“延迟满足”能力又能从哪些方面帮助孩子成长?

其实这一切都要从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·米歇尔教授发起的“棉花糖实验”说起。沃尔特·米歇尔花费毕生精力研究自控力,将“棉花糖实验”追踪了半个世纪。也正是这种对研究的执着与深入,让他登上了 20 世纪最著名的 100 位心理学家排行榜的第 25 位。

不管你自认为有多了解棉花糖实验,米歇尔的这本《延迟满足》,一定会颠覆你的现有认知。
01
“棉花糖实验”与“延迟满足”,
到底有什么关系?
棉花糖实验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,在斯坦福大学幼儿园——宾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中开展。在这项研究中,研究员们请孩子们做出一个十分有挑战的选择:
| 立刻得到一个小奖励(比如一块棉花糖)
| 或者独自等待 20 分钟后得到一个更大的奖励(比如两块棉花糖)
研究员们允许孩子们从各种零食中选择自己最想要的奖励,如曲奇饼干、椒盐卷饼、薄荷糖等。棉花糖旁边有一个按铃,孩子们随时可以按响铃铛呼唤研究人员过来,之后她就可以吃掉那一块棉花糖。
如果孩子没有吃那一块棉花糖,也没有离开座位,等到研究人员回来以后,就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。
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:有一些在研究人员离开的下一秒就迫不及待地按响了铃铛;而另一些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自己转移注意力,最终坚持到研究人员回来,得到了2块棉花糖。

出乎预料的是,这些学龄前儿童在等待时的表现,他们是如何成功地做到延迟满足的,又是如何失败的,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他们未来的生活。
经过数十年的追踪、观察,研究者们发现孩子们在四五岁时能够等待的时间越长,以后在SAT(美国学业评价测验)中的得分就越高,在青少年时期的社交能力和认知功能就会越强。
再往后追踪,那些能够长时间等待的学龄前儿童到了 27~32 岁,自我价值感更好,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更有效率,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也更加应对自如。
到中年时,如果对大脑中与成瘾、肥胖相关的区域进行扫描,那些可以持续等待(高延迟)的那群孩子,与那些不能坚持等待(低延迟)的孩子们相比,也会显示出截然不同的图像。
追踪了半个多世纪,米歇尔教授及其团队终于可以大胆下出结论:高延迟的孩子,往往拥有更强的自我控制力,而自我控制对于追求长期目标非常关键,对于人际间的关心与支持所必需的自我约束和共情也尤为重要。自控力虽然不能承诺成功和美好未来,但很多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艰难选择,为实现目标而坚持努力。

这就是为什么广大家长都在推崇“延迟满足”教育法,甚至有些家长不择手段的让孩子能等则等,盲目认为只要孩子能等、能忍,就能收获更好的人生。对延迟满足的滥用,也恰恰是近些年“棉花糖实验”和“延迟满足”教育法被广为诟病的原因之一。
02
“棉花糖实验”,真的科学吗?
这些年来,我们见了太多反驳“棉花糖实验”与“延迟满足”理论的声音。尤其是在疫情刚刚好转的今天,许多家庭都认为“活在当下”、“及时行乐”才是人生追求的真谛,一味的让孩子吃苦与等待,反而不是教育良策。
更有甚者,认为米歇尔的“棉花糖实验”完全是谬论,并没有严格的理论基础。
那么,所谓的棉花糖实验真的就是让孩子们干等吗?它观察的是孩子的什么能力?又是否有充足的样本量做支撑?变量控制的又怎么样呢?
在米歇尔教授的《延迟满足》一书中,终于解答了广大读者的疑惑。

① 棉花糖实验,要在信任的环境下进行
一些反驳者认为,如果孩子们根本不相信研究员,那么他们就不会选择等待。这样一来,棉花糖实验的结论就是根植在错误的前提之下。
而米歇尔的这项研究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基础,那就是首先要建立孩子们对研究员的无条件信任。
研究团队是这么做的:
为了确保孩子们能信任做出承诺的研究人员,研究人员会跟他们玩耍一会儿,直到他们放松下来。然后孩子们被安排在一个放着按铃的小桌子周围坐下。
为了进一步增加信任,研究者会重复一个过程:他们一步步走出房间,然后让孩子们按响铃铛,研究人员就立刻跑回来,跟孩子们确认:“你看,你把我叫回来了!”只要孩子们一召唤,研究人员就会回来。
直到孩子们理解了这一点,自控力实验才可以开始。
投射到现实生活,很多家长只会一味抱怨自己的孩子又“笨”又“懒”,只喜欢索要,从不想通过努力去“获取”。这些家长是否也给孩子们建立了信任环境呢?
| 当你答应孩子期末考试拿A就给他买礼物的时候,是否及时履行了自己的诺言?
| 当孩子非常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,你是选择告诉他“宝贝,这件物品需要3天才能到达,我们耐心等一等好不好?”还是明明2天就能到,你却非要孩子等3天?
想清楚这个问题,很多迷惑就不攻自破了。如果不建立一个信任的环境,孩子再多的等待也是枉然。

②棉花糖实验中的“变量”
也有很多人提出疑问,如果把一个家境贫寒、从没吃过棉花糖的孩子,与一个家境富裕、能够经常吃到棉花糖的孩子一同放在棉花糖实验,又该如何?难道贫苦家的孩子忍不住吃掉了从未享用过的美味,就能下定论,说其自控力差吗?
这样的反驳也是因为并不了解棉花糖实验的背景。
20世纪60年代,第一代棉花糖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所属的宾幼儿园进行的。它坐落在斯坦福大学校内,是一个开展早期教育和研究的综合机构。宾幼儿园有大玻璃窗和小型游乐场,甚至还有专供研究人员观察孩子行为的小型研究室。
不难看出,这样的幼儿园只有富裕家庭才有机会送孩子们进来。但是,考虑到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斯坦福大学的形势、加利福尼亚的形势,以及当时正值反主流文化的高潮和越南战争的激战期,米歇尔教授深知他们的发现也许只是偶然。
于是在斯坦福大学开展研究的几十年后,为了验证自己的理论,米歇尔又带领学生与众多合作者脱离斯坦福大学校园,在不同时期对不同人群开展实验,他们来到了“脏乱差”的南布朗克斯公立学校。
他们发现,即使对生活在截然不同背景和条件下的儿童开展实验,也会产生相同的结果!

不同于斯坦福校园里被高大棕榈树包围的阳光绿洲,南布朗克斯公立初中有着苛刻的防御系统,教室损坏严重,顶棚的石膏板剥落,大块破碎的玻璃窗上钉着木板,昏暗的灯泡时不时就烧坏几个。
在这所公立中学的研究项目持续了五年时间。实验之前,米歇尔请这所学校的学生们互相评价他们的社会接纳程度,同时请老师评价他们的攻击性。
两组评价的结果呈现了相关性:被老师们认为具有较强攻击性的学生,被同学接纳的程度较低,得到的负面评价较多。而这些孩子,在入学的棉花糖实验中很快就按铃,并拿走了面前的奖励品,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“低延迟性”。
③延迟满足能力,是温情养育的结果
许多广为传播的抵制延迟满足教育法的文章,落脚点都建立在“只要进行延迟满足教育,孩子就能提升自控力”这样的曲解上。事实上,棉花糖实验针对的人群,是学龄前儿童。“延迟满足”对于3岁以前的婴儿来说,是没有用的。
米歇尔在《延迟满足》中指出,婴儿在被养育的过程中得到的无论是关爱和关心,还是忽视和辱骂,都刻画在他们的大脑中,并时刻决定他们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。
婴儿的大脑具有可塑性,如果婴儿经历了极端负面的情况,比如粗暴的打骂、冷漠的环境,他们的主要神经系统就非常容易遭到破坏。即使是较弱的环境压力,比如父母之间长期发生的非肢体冲突,也会造成小婴儿的神经系统破坏。
实验表明,在温情环境下成长的婴儿,往往在棉花糖实验中表现更具备自控力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调节冲动,实施自控,控制情绪,形成同理心、专注力和良知,而6岁以前的成长经历,会为这些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。

由此可见,棉花糖实验并不是把“延迟满足能力”作为孩子成功的原因,而是父母正确引导和教育的结果。
03
从脑科学来看,
为何“高延迟”孩子能获得更好的人生?
孩子们自控的秘密,来自于大脑的前额皮质区域。这是大脑中进化程度最高的区域,可以产生并支持人类独有的“高秩序”的认知能力。简单来说,越是“高延迟”的孩子,他们的前额皮质发育越完全。
除了能够冷却冲动以外,前额皮质还调节我们的思想、行动和情绪,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源泉,对干扰我们追求目标的不当行为发挥着重要的抑制作用。当孩子们所处的情况发生变化时,它有助于孩子重新调整注意力,并灵活地改变策略。
在婴儿出生后的一年内,前额皮质开始以特定的方式发育,这种发育对自控力和自主改变是非常关键的。学龄前儿童的前额叶虽然尚未发育成熟,但已经开始形成作用。
在 3 岁到 7 岁之间,这项发育逐步成熟,使得儿童能够转移和集中注意力,调节情绪的适应力,抑制多余的反应,从而有效地达成目标。

04
延迟满足,家长该如何正确实践?
①对待低龄宝宝,尽量不要延迟满足
前文也提到过,婴儿时期父母给予的每一分感受,都会投射到他们将来的人生选择。当孩子们在襁褓中哭泣的时候,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抱抱安慰,反而被冷落在一旁,这对他们来说等于永远不被满足。
棉花糖实验也仅在学龄前儿童中进行,因为前额皮质发育不完全的缘故,大多数不满4岁的孩子都不能延迟满足自己的需求,他们会在30秒内就按铃,或是一点点地吃掉棉花糖。
所以在孩子3岁之前,盲目的延迟满足是无效的。父母反而要尽可能不设条件地去满足孩子的身心需求,饿了要喂、哭了要回应,由此建立起亲子间早期的安全依恋,之后孩子才能建立起对外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。

试想,一个从未被满足过的孩子,以后怎么可能去进行自控和“延迟”?
②把“延迟满足”的掌控权还给孩子
许多家长认为“延迟满足”的主动权在自己手里,需要他们人为地实施干预,其实错了。
“延迟满足”本身,完全是只对孩子产生影响的:孩子能不能马上吃到棉花糖?孩子能不能马上拥有玩具?孩子能不能立刻与小朋友玩?
换位思考,对于一件只对你自己产生影响的事件,却总被外人横加干预,这样的刻意训练下产生的所谓自控力,能是真的吗?
回顾你自己的童年,是不是父母在的时候特别乖巧,父母离开的时候就拼命玩游戏机、看电视?这些所谓让父母“延迟满足”的东西,真的帮孩子形成自控力了吗?
如果这件事不是孩子心甘情愿接受的,那么看似自控力的训练,实际上就是在增加孩子的匮乏感。被堵住的欲望,只要时机合适,就会报复性反弹。

③延迟满足,最终是培养孩子的秩序感
很多家长只把培养自控力聚焦在那些会“害”了孩子的东西和事情上。比如吃零食、玩电脑、看电视等等,往往却忽略了孩子们规则意识的培养。
低幼年龄的孩子都是冲动的,在公共交通上,提醒孩子“我们需要保持安静”;游乐园里,要制止孩子随意抢夺玩具,告诉他,“这是大家的游乐园,我们需要等待其他人玩好了才可以玩”。
自控力,有时候恰恰体现在这些利他行为上。在家里能够有意识地克制欲望,在外面能够学会等待,慢慢建立孩子们一致的界限感,更有利于自控力的培养。
④教会孩子使用“如果-就”法则
如果在一些确实需要父母干预的情况下,我们该如何正确地帮助孩子?
孩子的视力已经下降了,需要每天看不超过30分钟的电视,该如何帮孩子克制欲望?再或者,寒假马上结束,孩子的作业却没有完成,面对小伙伴们的呼唤,孩子又如何收心,先完成作业?
米歇尔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“如果-就”法则,这个法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,也可以帮助成年人快速锻练自控能力。

在棉花糖实验的结论的指引下,我们发现,如果想有效抵制强大的诱惑(立刻吃掉棉花糖,或者屈从于其他诱惑),就要用禁止性的“不要!”反应替换诱惑性的“行动!”反应。米歇尔教授称之为“如果-就”法则。
只要经过刻意练习,我们就可以在特定的情况出现时自动引发“如果—就”行动:
| 指出“当下要完成的事情”,比如“完成今日的作业”,再指出“诱惑点”,比如“朋友们的玩耍邀约”。
| 当“诱惑点-玩耍邀约”出现的时候,引导孩子们进行心理暗示:我必须先完成作业,才可以下楼玩耍,否则明天就会被老师批评。“如果”小伙伴们邀请我,我“就”要拒绝,我并不是不能玩,而是需要完成作业后再玩。

“如果-就”暗示法非常简单,通过制订和练习这个方案,在特定情况出现时,孩子们就可以让自己的冲动系统下意识地引发正确反应,一段时间后就会建立新的链接或是养成新的习惯,就像上床之前要刷牙一样。
在这个过程中,父母的耐心引导和陪伴尤为重要,如果暴躁地对孩子的天然欲望进行干预和打压,可能会取得相反的效果。
其实归根结底,自由环境下被父母正确引导的孩子,往往更懂得如何自律;而自律的孩子,往往能从规律的生活中感到自由。延迟满足,不是一味地让孩子等待,更不是父母用来打压孩子的工具。只有尊重孩子,懂得付出,适时管教的父母,才有资格收获一个健康的、对自己人生有掌控感的孩子。
棉花糖实验之父沃尔特·米歇尔作品
每个人都应熟知的决定一生的科学研究
有需要的家长点击下方链接就能下单了
